“光伏發電不怕進入市場,只要這個電力市場是規范的,光伏發電就有競爭力?!?
——時璟麗
2020年10月23日,在由北極星電力網與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光伏新時代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女士以近期可再生能源電力政策方向方面的研究成果,為與會讓代表帶來精彩分享。在未來市場規模、深化“放管股”管理、電力市場交易趨勢等多個方面全方位進行了細致的講解。
以目標規劃確定消納能力,以消納空間來確定裝機規模
2030年前碳達峰為能源行業清潔轉型奠定了中期目標,需要落實在規劃和具體目標、政策措施中,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管理,也給光伏行業以及相應的政策協調如并網、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挑戰。
在平價無補貼的情況下,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兩個機制的共同作用:一個是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一個是測算和公布中期滾動的風光電力消納能力。
這兩個機制不是簡單的并行,而是有主次關系,即先確定非化石能源的目標,再確定可再生能源五年規劃的目標,并明確消納保障機制中全國及各個省份五年以及逐年的相應責任權重指標,相應的每年風光新增消納能力要滿足各個地區和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指標要求。如果不夠就需要電力系統、電網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
比如說電源側,現需要加快煤電靈活性改造,改造完之后需要切實按照靈活性方式運行,提供調峰等服務。
逐年測算認證并公布風光消納能力的機制,今年就已經建立,由于今年是第一年,所以只是公布了當年的風光消納能力。但從完成國家的規劃戰略目標角度,這一機制需要不斷完善,盡快建立3—5年的中期滾動的機制,引導產業良性發展和企業理性投資。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即是通過逐年增加各地區的消納電量占比,一方面,為每一年新增的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提供新增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對于所有已經建設完成的、已經投入運行的可再生能源的項目提供消納保障。因此,消納保障機制實際上從兩個方面對可再生能源的市場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消納保障機制在去年5月份出臺,剛剛一年,實施效果已經顯現,已經有效調動了各方包括電網企業等責任權重義務主體和地方政府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積極性,從具體數據看看,2019年跟2018年相比,特高壓輸送、省間交易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是顯著增加的,實現了跨省、跨區的可再生能源優化配置。
管理:深化放管服,靈活制定指標,因地制宜制定合身政策
深化落實放、管、服是行業管理方向,下一步可再生能源項目管理在國家層面上預計仍以監管和服務為主,2018年建立和開始實施的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機制預計在后續會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
這一監測評價體系在今年年初已經調整了部分指標,但是真在“十四五”初期光伏發電進入到全面平價階段,監測指標和相應的權重也可以根據屆時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比如限電率,2018年出臺的《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提出全國和重點地區的光伏發電限電率都不能超過5%,在光伏發電實現平價和低價的情況下是否還是統一的指標?建議在政策上實施精細化、差異化管理。
新安排項目的建設情況、地方的政策以及相應的落實情況,還有各個地區是不是逐年都通過有效的措施來增加消納能力,電網接網工程的建設,建議這些都作為平價時代光伏發電監測預警機制重點關注的方向、調整指標和加大權重的內容。
在消納條件或者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對光伏發電也可以實施競爭配置、簽訂中長期協議的模式,對于中東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用電量比較大的省份,在國家層面電價補貼退出的階段,建議鼓勵地方制定和實施差價合約的機制,給予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相對穩定的預期。
所以無論是在消納方面,還是在項目建設管理、價格機制方面,都可以實施差異化政策,挑動地方的積極性。
光伏發電在未來電力市場交易中,經濟性優勢明顯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肯定會逐步擴大參與電力市場的規模,這意味著項目經濟性方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相應增加,當然這種不確定性增加對于所有的電源其實都是一樣的。實際上,光伏發電由于其白天處理特性,在競爭性電力市場中有可能優勢更為明顯。此外,分布式光伏的市場化交易,希望近期能夠多往這方面有所探索。
對光伏發電經濟性和競爭力進行了測算和分析,如果按8%資本金內部收益率,,除了個別資源條件一般和西北幾個燃煤發電基準價低的省份以外,全國20多個省份,今年二季度投資水平下測算出的光伏電價需求,就已經低于當地的燃煤基準價的水平,差不多低每千瓦時3、4分錢我們對明年的光伏發電投資做了估算和預計,光伏電站是具備完全去補貼條件的。
所以光伏發電不怕進入市場,只要這個電力市場是規范的,就有競爭力,可以形成低價項目。
光伏發電成本降得很快,過去十年降了82%,并且差不多三年左右就是一個技術迭代周期,未來這個趨勢仍將持續,也會推動光伏發電在大部分地區成為成本最低的電源,如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統計,2021年光伏發電在全球都會低于超過一半燃煤裝機的燃料加運營成本,這還是不考慮煤電初期投資的情況。
在完全平價的時代,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以及交易機制對于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經濟性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增強綠證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連接,強化責任權重的落實,綠證需求市場將會擴大。
明年要全面推行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電力證書的交易機制,對于下一步平價無補貼項目,可能綠色電力證書的價格有每千瓦時一兩分錢或者三四分錢,這一水平也相當于光伏發電收益能夠增加10%,這就可以極大地擴展光伏發電具備經濟性的規模和市場。
除了技術成本之外光伏發電還要降低和控制非技術成本,如土地、管理、接網管理,管理主要還是消除地方不合理的費用。土地則需要跨部門的政策協同,尤其是平價了之后土地費用在總成本中的占比顯著提升,土地首先得保證可用,其次是費用合理。此外最近一段時間,國家強調三條控制線,但一些地方就此出現了新的一刀切問題,平價時代,土地政策協同管理必須解決。
總結:
從宏觀發展環境來看,碳減排的戰略目標對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新要求,新的戰略之下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需要加快發展,在這樣新的戰略之下確定的消納保障機制和消納空間,以及光伏發電多大程度的參與電力市場和參與的方式將會主要決定光伏發電新增的規模以及各地區布局。
提升技術、降低成本是光伏發電行業長期努力的方向,政策機制應該推動技術和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包括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激勵先進技術的應用來提升效率通過政策協同降低非技術成本,并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以及交易的機制和作用。
(文章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